子宮恢復三誤區
誤區一、分娩后臥床養息
分娩后,尤其是剖宮產后的新媽媽如臥床不起,將導致下肢血液循環不暢,可能發生下肢靜脈栓塞,甚至出現致命的肺栓塞。此外,還會使腸蠕動減弱,引發便秘,影響正常飲食,也不利于膀胱肌收縮功能的恢復。目前提倡產婦早起床活動,特別是剖宮產后24小時左右拔除導尿管,家人即可攙扶產婦起床解尿,有利于恢復體力和自主排尿。產婦產后早起床適當活動,一周后可做產后健身操,還能恢復骨盆底及腹肌張力,避免腹壁皮膚過度松弛。
誤區二 月子里門窗緊閉
產婦坐月子避免受涼是必要的,但終日緊閉門窗,室內空氣混濁,加上探望親友來往較多,難免攜帶病菌,不良空氣有利病菌生長,使免疫力處于較低狀態的產婦容易感染疾病,特別是夏天。呂大夫提出每天應開門窗數次交換空氣,但要避免對流風。
誤區三 不刷牙不洗頭、洗澡
產婦經過分娩,尤其在剖宮產后兩三天內會出現手術反應熱,大量汗漬留于體表,堵塞汗腺孔,容易產生煩躁情緒,也不利于哺乳期的衛生。所以一般產婦在術后可以進行較短時間的淋浴。
淋浴時,要用防水布保護局部的傷口。淋浴后,及時用干軟毛巾蘸干傷口及周圍的水漬。
產婦進餐次數較多,應當每次餐后及時刷牙漱口,以清除口腔內的病菌。
產后能洗頭不
產后會陰傷口自我呵護法
產后會陰部的清潔很重要。由于此時產婦身體虛弱,如果清潔不當,容易感染陰道炎等婦科疾病,特別是原來就有婦科疾病的新媽媽。
護理法一:避免傷口發生血腫
產后最初幾天,產婦宜采取右側臥位,促使傷口內的積血流出,不致內積而形成血腫,影響愈合,也可防止惡露中的子宮內膜碎片流入傷口,日后形成子宮內膜異位癥。
待4-5天后傷口長得較為牢固,并惡露難以流入時,便可采取左右輪換臥位。
注意會陰切口的情況,術后1-2小時內傷口出現疼痛,且越來越劇烈,應馬上與醫生聯系,及時進行處理。
護理法二:保持會陰部清潔
不論是自然撕裂,還是切開的傷口,一般都可在3-5天愈合,每天要用溫開水沖洗2次。
為防止傷口污染,每次便后用消毒棉擦拭沖洗外陰,大便后切忌由后向前擦,應該由前向后,還須再次沖洗。
注意勤換衛生護墊,避免濕透,浸濕傷口。
護理法三:防止會陰切口裂開
發生便秘時,不可迸氣用力擴張會陰部,可用開塞露或液體石蠟潤滑,尤其是拆線后頭2-3天,避免做下蹲、用力動作。
解便時宜先收斂會陰部和臀部,然后坐在馬桶上,可有效地避免會陰傷口裂開。
坐立時身體重心偏向右側,既可減輕傷口受壓而引起的疼痛,也可防止表皮裂開。
避免摔倒或大腿過度外展而使傷口裂開。
不宜在拆線當日出院,傷口裂開多發生在傷口拆線的當天,回家后傷口裂開會給處理帶來麻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