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新生兒聽到母親在孕期喜歡聽的輕音樂時,立即停止哭泣,并且全身放松。所有這些說明,嬰兒在出生前就已有記憶能力。
在1984年已有證據表明,妊娠期的歌聲能促進孩子的智力發展,而且母親歌聲的和諧振動能使胎兒獲得感情、感覺上的滿足。
曾在官腔內聆聽過歌聲的新生兒似乎更為安靜和敏銳,在出生后即對新環境的變化非常敏感。
有的學者還指出,大約在妊娠第20周,胎兒的耳迷路發育成熟,應從此開始,選擇古典音樂或者其他旋律優美的音樂,對胎兒進行聽覺刺激,避免不和諧的噪聲和強度大的聲音(如搖滾樂等);在妊娠第24周后,胎兒最容易聽到頻率較低的(父親)的聲音,父親可對胎兒講話或唱歌。
還有的學者認為,應從妊娠第12周開始,采用頻率低于800赫茲、富含泛音的樂曲對胎兒進行聽覺刺激;在妊娠后半期及嬰兒出生后,可采用較高頻率和較快節奏,并含更多音素的樂曲。
如此,可盡早地誘導迷路聽覺,而迷路聽覺是人體各種感覺的樞紐。
國外學者通過實驗研究,以為觸覺刺激對胎兒很重要,常用的觸覺刺激方法是通過孕婦的腹部來間接刺激胎兒的軀體感覺系統。
有證據表明,觸摸感是使胎兒產生安全感的主要因素。這意味著加強胎兒與雙親之間積極的雙向聯系是必要的。
來自母體的輕柔刺激,也是提高胎兒的內啡呔水平以及免疫功能的一種較好的方式。